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后来,扬纳也逐步发觉了西非种植的天然劣势——树林太过密集,沿海土地狭小,大量的肥沃土地被内陆土著占据,那里充斥着蚊虫疾病,根本无法深入。
苦思冥想和数年实验之后,扬纳找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并将其上交给帝国中央,试图借助强大的中央力量来完成他的目标。
他的设想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并要求殖民地官员和种植园主加以实施,迅速实现了初步成功。
他构想出来的新模式被称为“扬纳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旨十分简单——在面对热带非洲这种难以进入的殖民地时,不再由东罗马殖民者亲自打理种植园,而是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将种植业务承包出去,让内陆土著自己种植,东罗马帝国只在沿海港口负责统一收购。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内陆土地和内陆劳动力利用起来,迅速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东罗马殖民者不需要继续忍受难耐的高温酷暑,不需要面对土著的明枪暗箭,不会与本地土著产生太大矛盾,还能使殖民者与殖民地土著之间形成一条名为利益的锁链,双方关系在表面上不再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而是原材料收购商和原材料供应商。
当然,坏处也是存在的,那就是黑人土著的农业技术过于落后,没有经营种植园的经验,粗方式的农业使经济作物的单位产量非常低下。
不过,只要种植面积足够广阔,单位产量便不值一提,东罗马殖民者本来就无法深入内陆雨林,能收多少是多少。
二十年来,“扬纳模式”
已经成为了东罗马帝国在热带殖民地的普适方法,这标志着东罗马帝国的殖民思路从一开始就与葡萄牙人和法兰西人有所不同,从简单而野蛮的低级掠夺逐渐转为高明而隐蔽的资本剥削。
二十年来,刚果王国和几内亚大湾区越来越多的土著酋长与东罗马殖民公司签署协约,他们烧毁农田,将上好的土地全部用来种植,烟草,甘蔗,橡胶,可可,咖啡,柯拉果和阿拉伯茶等一系列亚热带及热带作物,逼迫着自己的同胞成为种植业奴工。
对于土著酋长来说,种植这些经济作物比种植杂谷挣钱得多,有了钱,他们不仅可以购买到更多的东罗马奢侈品,还能雇佣强大的东罗马雇佣兵小队,继续侵吞其他酋长的土地。
至于粮食?向东罗马公司购买不就好了,埃及的小麦粉,埃律西昂的玉米粉,哪一个不比本地出产的高粱面更好吃?
至于普通土著买不起?这没关系,酋长老爷们为他们准备了更加便宜的木薯,虽然有毒,而且还会损伤智力发育,但总算是还能下咽,至少饿不死。
至于相当一部分经济作物对土壤肥力要求很高,对土壤肥力破坏巨大,强行种植会让土地越来越贫瘠,最终根本无法种植粮食作物,这与酋长老爷有什么关系?大不了些非洲罗马镑,从迦太基的雇佣兵之家请几支雇佣兵小队,把隔壁酋长的土地和奴隶给抢过来。
愿意种植经济作物的酋长得到了更多的利益,仍然种植粮食作物的却始终贫穷,为了钱,也为了不被他人吞噬,他们只能选择加入其中,种植园面积也就越来越大,经济作物的产量也就越来越高。
东罗马帝国对黑奴的需求量没那么高,对于那些没有金矿的土著酋长来说,他们也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出口商品,只能加入经济作物种植园的开垦浪潮中。
二十年来,东罗马帝国的殖民公司通过建立商贸关系的方式掌控着殖民地土著的经济命脉,培养着一大批依赖东罗马贸易体系的本地买办,巴列奥略皇家银行铸造的非洲罗马镑成为了沿海地区的标准货币。
一些比较有远见的土著酋长还会捐出一大笔非洲罗马镑,将自己的子弟派往帝国本土接受教育,要么为了提高农业技术而前往君士坦丁堡大学学习经济农业,要么为了他们自认为的文明开放前往康斯坦察神学院学习神学,这些人见识过了东罗马帝国的繁荣与美好,也自然会在学习生涯中成为说希腊语的正教徒,对东罗马帝国有更多的好感,回家继承家业后,相当一部分留学生会对自己的酋邦进行文明开化,说东罗马语言,信东罗马国教,行东罗马体制,加入东罗马文明圈。
当然,也有一些黑人酋长选择另辟蹊径,就比如全世界最大的奴隶贩子,全世界最大的捕奴者和蓄奴者刚果国王,这位主动皈依东正教,主动定希腊语为贵族语言的土著大酋长就把自己的三个儿子派往比林奇大学,专门学习心理管理学与行为控制学,为之后的家族事业打好基础。
对于黑人留学生,东罗马帝国自然来者不拒,出钱就行,捐款就行,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工程学是不可能开放的,其他的就随你自己,如果是学神学和希腊语言文学,学费还能再低一些。
二十年来,为了将“扬纳模式”
贯彻到底,东罗马帝国的几大非洲殖民贸易公司绞尽脑汁,用尽一切办法控制着沿海土著酋长们的心智,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大量的专为土著酋长而制造的消费品,比如外表精美而实用价值极低的铁质刀剑,金银盔甲和鎏金枪械,比如符合土著酋长审美需求的金银耳环,珠宝项链,比如他们最喜欢的两种大宗商品:布和烈酒。
在这其中,添加成瘾性物品的高度烈酒是土著们的最爱,基本上喝上一次便停不下来,在刚果王国首都,每当东罗马商品集中到来时,大街上总会出现一大批把自己灌醉而死的土著,连当地教会都看不下去,向国王提出抗议,却遭到了同样是个酒鬼的国王的坚决反对。
东罗马帝国和东正教会已经明令禁止了成瘾性加料酒类在帝国本土的传播和售卖,但这项规则在西非显然是不适用的,圣威廉港内已经建起了不少烈酒二次加工坊,他们将会从西非土著手中收购罂粟果和阿拉伯茶,进行一些简单提取,将其加入从帝国本土运过来的烈酒中,然后再以高价售往西非,进入千家万户,从中挣取大量利润。
这个时候还没有鸦片吸食法,印加土著发明的古柯叶吸食法也尚未传播开来,对于西非土著来说,东罗马资本家提供的加料烈酒便是最好的麻醉剂,酿造高度酒可是一门真正的技术,土著们没办法自产自销,他们陷得越深,对东罗马商贸体系的依赖就越深。
在这二十年里,扬纳本人也迅速发家致富,成为了白金港最大的收购商,在迦太基城建立了专门从事纺产业的“白金公司”
,又将其投入位于君士坦丁堡金角街的证券交易所中,吸引了大量投资,将生意越做越大,他对自己的成就非常自豪,将家族姓氏改为了“瓦姆瓦基”
,意为。
在这期间,东罗马帝国的产业进行了两次革新,从新大陆而来的美洲代替了旧大陆的印度,从东方而来的新型纺织工具让大工坊生产成为可能,经历过几次亏损后,扬纳渐渐明白了新事物和新技术的重要性,也开始学着其余资本家一样投资大学,投资技术,投资天才,斥资一万索利都斯开设了迦太基城第一所纺织专科学院,为自家工坊培养高级工匠的同时,也大力钻研纺织技术。
实际上,东罗马帝国所谓的纺织业“研究”
主要就是对印度和华夏的纺织技术进行学习和革新,东印度公司每年都会委托海盗搜罗大量东方书籍,人文研究所的翻译员则会将这些书籍翻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材料主要来源于蒙元时期,比如《农桑辑要》和《王桢农书》,东方农书极其详尽,且配有大量插图,非常适合学习研究。
《农桑辑要》中对种植方法的叙述让种植园主们大受启发,《王桢农书》中对元代水转大纺车的详细解构则真正推动了东罗马纺织业的工厂化,这种水力纺车可以用水力,畜力或人力驱动,是东方文明的伟大科技瑰宝,已经基本符合了马克思主义对发达机械“驱动机器、传动机构和工具机”
的三项特点定义,效率比普通纺织工具高出几十倍,已经不再属于“简单工具”
的范畴,是一种真正的近代机械,比原时空中大英帝国的水力纺织机早上几百年。
在元明两代,东方王朝已经出现了纺织业的资本主义萌芽,一些工坊开始采用“雇佣制”
的生产分配模式,但或许是由于统治阶级害怕民间工坊的大量滋生会扰乱秩序,增加管理成本,又或许是“重农抑商”
的思维定式让他们不想将农业用水分配出去,他们依旧采用了官办工坊和民间原始手工业的模式,民间大工坊遭到打压,资本主义的萌芽终究就只是萌芽罢了。
在封建体制下的官办工坊难以实现技术革新与技术推广,甚至无法做到打击垄断——他们的确压制了民间大商人的垄断,但自己却成为了新的垄断者。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
精神发疯文学,没有原型,没有原型,没有原型(讲三遍),请不要在评论区提真人哦。金手指奇大,cp沈天青。日六,防盗八十,上午十一点更新江繁星八岁时候看见律政电视剧里的帅哥美女环游世界谈恋爱...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